组委会电话:0471-3673013
中文 | English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魅力青城>游在青城>正文
清真大寺
───
发布时间:2013-10-26 16:03    作者:第十三届世界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    浏览次数:     【字体:

该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初建时较为简陋,仅土屋数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扩建。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南北讲堂。光绪十八年建寺门,二十二年建门前照壁。

基本信息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通道南街学道着

邮编:010020

2简介

http://f.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b58ff46a269759ee4e5067c982fa434e/342ac65c10385343468717469313b07eca808809.jpg

19231925年穆民捐资再次重修寺内建筑,基本成现在规模。1939年新建约36米高的望月楼。现寺占地面积6亩寺门西向,面阔3间,歇山顶宫殿式,前有廊檐,正门上悬清真大寺横匾,两侧开有便门。进人正门面对礼拜大殿后壁。主体建筑礼拜大殿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面阔5间,中为殿门,两侧4间装雕棂方窗。殿顶层次分明。勾连搭相接,数个赞尖式顶阁既。加殿内采光,又增其精巧美观。大殿共25间,可容5OO人同时礼拜。殿前两侧为讲堂。东面原为穿堂过厅,现改为接待厅。寺后院坐北朝南为沐浴室,西南角耸立四层六棱体望月楼,为该寺独有特色建筑,六面墙体窗户隔层装置,成间隔变化,顶部为六角攒尖顶式,内登楼远眺,呼市风景尽收眼底。寺院整体建筑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主,兼容回族砖雕及伊斯兰教装饰艺术,布局工整,庄严肃穆。

珍贵文物

寺内存康熙三十三年勒石《重到洪武御制回辉教百字碑》(碑文与《天方典礼》等书著录百字赞有出人)、《康熙圣谕碑》、《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等碑石7通,阿拉伯文手抄本《古兰经30卷,匾额多方。该寺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门总观

清真大寺座东向西,中间为朱红色正门。门上楣有清真寺匾额及国泰民安四个字。寺门前原有影壁,高丈余,现已拆除。大殿的外墙后壁正对正门。正门南北两侧各有旁门,两边是兰色的墙面。大门内正面是庄严肃穆的圣殿,除圣殿外还有讲堂、浴室、望月楼、教长办公室、乡老会议室、海里翻学经堂等建筑。入寺门后,大殿南北两侧有甬道通往寺院内。大殿南侧有碑亭一座,存碑六面,其中以清重刻洪武御制回辉教百字号碑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有较大研究价值。

http://h.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97a358484134970a4373172da5cbd1c0/d50735fae6cd7b89a121aae40f2442a7d9330e03.jpg

礼拜殿

大门内正面是庄严肃穆的礼拜殿,系水磨青砖的中式建筑,面积有25间普通房屋大小,可以同时容500人进行礼拜活动。殿后的墙壁上,镌刻有1924年担任绥远都统的甘肃回族人马福祥题写的认主独一正心诚意修身明心见性”14个正楷大字,笔势圆润饱满、端庄有力。

礼拜殿是寺院内主体建筑,造型别致,殿门朝东,是三开拱形门。上楣刻有精细的阿拉伯文,意译为安拉是天地间的光辉。大殿前有月台,登上月台可进入大殿,殿内只允许男性穆斯林集体参加教内重大活动。清真大寺内的装饰纹样都用阿拉伯文、几何线纹和各种植物做题材,具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情。殿内壁上饰有经文。殿顶由十二根红漆大柱立撑,支柱上刻着《古兰经》,寺内也藏有《古兰经》三十卷,是研究伊斯兰教的重要文献,更是呼和浩特穆斯林最珍贵的伊斯兰教经典和地区历史文物。大殿房顶上有五座六角顶楼(象征穆斯林必须坚持和恪守的念、礼、斋、课、朝五大天命)。殿前寺院两侧建有南北讲堂。大殿正东有过厅,厅内壁上绘有麦加的大清真寺和天房图。经过厅可通往后院。院内正北有沐浴室,穆斯林沐浴净身后方可入殿礼拜。

http://e.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d946630b1038534388cf8023a312b01f/9c16fdfaaf51f3de58e3290394eef01f3a297900.jpg

望月楼

整个清真大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幢伟丽建筑物便是这座大寺东南侧的望月楼。它拔地凌空,秀出云表。登楼远眺,山川物景尽收眼底。它孤标耸峙,正以亭亭特立见奇。它建于1939年,楼高36米,平面六角形,六角攒尖顶,每逢斋月,穆民在楼上望月。望见初月后封斋或开斋,故名望月楼。楼分两层,形如竹节,成六棱体,楼的西面用汉文和阿拉伯文书有望月楼三个大字。第一层是外露望台;第二层顶部建有一座六角凉亭,凉亭绮丽雅致。楼顶端的铁柱上装有月牙灯。楼内有七十八级螺旋木梯道盘旋环绕而上。进入凉亭,凭栏远眺,青城新貌,悦目赏心。它与城内的蒙、汉、藏各式建筑荟萃在一起,衬托出呼和浩特这座多民族城市的庄严、绮丽,更有力说明呼和浩特是明末清初以来,蒙、汉、藏、回、满等各兄弟民族人民共同劳动和精心缔造出来的一座城市,它本身就象征着国内各族人民兄弟般的团结。

http://c.hiphotos.baidu.com/baike/s%3D220/sign=8b667caed72a60595610e6181835342d/3801213fb80e7bec8e8e93862f2eb9389b506b05.jpg

3建寺历程

该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初建时较为简陋,仅土屋数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扩建。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南北讲堂。光绪十八年建寺门,二十二年建门前照壁。1923——1925年穆民捐资再次重修寺内建筑,基本成现在规模。1939年新建约36米高的望月楼。现寺占地面积6亩。寺门西向,面阔3间,歇山顶宫殿式,前有廊檐,正门上悬清真大寺横匾,两侧开有便门。进入正门面对礼拜大殿后壁,中上方镌刻认主独一”4个大字。稍下自右至左为一见性、正心、诚意、修身、明心”10字楷书,均为民国时期绥远都统马福祥手笔。主体建筑礼拜大殿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面阔5间,中为殿门,两侧4间装雕棂方窗。殿顶层次分明,勾连搭相接,数个赞尖式顶阁既。加殿内采光,又增其精巧美观。大殿共25间,可容500人同时礼拜。殿前两侧为讲堂。东面原为穿堂过厅,现改为接待厅。寺后院坐北朝南为沐浴室,西南角耸立四层六棱体望月楼,为该寺独有特色建筑,六面墙体窗户隔层装置,成间隔变化,顶部为六角攒尖顶式,内登楼远眺,呼市风景尽收眼底。寺院整体建筑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主,兼容回族砖雕及伊斯兰教装饰艺术,布局工整,庄严肃穆。寺内存康熙三十三年勒石《重到洪武御制回辉教百字碑》(碑文与《天方典礼》等书著录百字赞有出人)、《康熙圣谕碑》、4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等碑石7通,阿拉伯文手抄本《古兰经》30卷,匾额多方。本寺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光绪初以来历任教长有:马谦谱阿訇(云南普洱人)、刘辑五(河北沧州人)、王振艺(北京牛街人)、刘辑五、王振艺、刘化春(沧州人)、王宽(牛街人)、苏振海(河北易县人)、王世隆(甘肃武都人)、李宗庆(山东德平人)、马芝兰(河北孟村人)、刘化春、李瑞林(河北黄晔人)、韩统春、李希真(均为沧州人)、杨觐元(保定人)、刘宫瑞(孟村人)、张文斌(沧州人)、杨万禄(河北玉田人)、马时若(甘肃平凉人)、张殿亮(山东宁津人)、时福森(河北海兴人)、马宗仁(河北固安人)等,多有全国知名阿旬。其中王宽大阿旬与刘化春阿訇发起组织中国回教俱进会绥远分会,影响颇大;在其任内并创归绥回部学堂,为呼市第一所回民学校。

清真大寺是呼和浩特市一座风格独特,而且比较优美完整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值得继承和借鉴。1979年人民政府拨款整修,1998年-2005年社会各方集资实施了一、二、三期改扩建工程,使清真大寺面貌焕然一新,愈显神圣风姿。

如今保存古朴面貌的清真大寺和新修葺的伊斯兰风情一条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成为回民区重要的景观和穆斯林活动区域。

 

相关阅读
〖文章来源:〗〖责任编辑:第十三届世界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打印〗〖关闭
Copyright(c)2013 国际大学生体育运动联合会主办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承办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成吉思汗大街28号内蒙古自治区体育馆 电话:0471-3673013  ICP备1020063
第十三届世界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版权所有